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评论人才培养》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2-05-25 作者: 浏览次数:

一、项目实施背景及特点

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我国南方民族(如畲族、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表现为工艺品制作、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态。南方少数民族更多的呈现为一种“多元杂糅”且 “共生互补”的文化气质,其作品兼具自娱、实用的双重功能,既反映了民族心理特质,也体现民族血脉传承。但由于我国美学界和艺术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的力度不够,而且能够从事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理论研究和评论的人才严重阙失,这继而导致了艺术展演与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与鉴赏批评之间的“断裂”和“脱节”。因此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素养、敏锐艺术感知力以及一定艺术实践能力的艺术评论人才来改变当前的理论困境。项目实施的意义可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传播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艺术及其审美文化。南方少数民族艺术及其美学研究的迅速崛起及其广泛传播,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民族艺术的传播有别于现代艺术的传播,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不乏西方资本的恶意运作和西方政治利益的需要,而民族民间艺术则是“美丽中国”以及“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繁荣多样的大政方针下的浓重一笔。

2.有助于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承。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深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调研,收集“第一手”的活态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料。在挖掘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淬炼;同时以“评论”带动“创作”,整合现有的艺术资料并将其创作为既有“方言性”又独具学理价值和审美意涵的艺术作品。在“研究”和“评论“的基础上,“生产”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以丰富少数民族艺术的体裁内容。

3.夯实国家形象建设,对世界做出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文化输出”。不同于北方少数民族艺术形态中所具有鲜明性族别气质,南方少数民族的艺术多呈现为一种文化的杂糅性和生态的中和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学界对边缘族群和地方性文化的关注持续高涨,诸多理论批评范式和美学概念理应在各民族“多声部”的文化叙事中得到印证和体现。在此基础上,当今学界对于艺术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多是处于西方国家的强势话语输出之下,而我们也应该有自己本土的理论自信,不仅仅要做到对国外理论的接受和研究,也要有自己的理论构建,对全球文化研究和艺术美学发展做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输出”。

二、培训项目简介

(一)项目简介(包含项目实施主体、合作方简介)

(1)项目实施主体简介

项目实施主体为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作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共建院校,成功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现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

2)项目实施的价值

1.建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特有的话语范式及美学理论。西方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理论主要是基于对主流文化的经典艺术及其审美经验而形成的研究谱系,其概念、范畴、命题、范式等都和传统乡民社会、少数民族的艺术审美经验之间有先在性的差异或隔膜。用现有经典艺术美学理论来解读民族民间的“方言性”艺术形态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评论首先需要从理论基础层面进行新的探索,有利于实现从经典艺术美学理论到民间文化美学的理论范式转换。

2.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理论素养的民族艺术评论人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指标;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征着中华 民族精神自信的积淀和升华,是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艺术是文化最为鲜活的显现,而艺术评论则是让鲜活的部分焕发出持久生命力的重要依托。

3)项目预期目标

1.该项目结合民族学和艺术美学理论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一批既有艺术实践经验又具备高层次理论素养的民族艺术评论人才,围绕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的艺术文化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和评论。在培养过程中,为南方少数民族艺术以及审美文化提供方向导引和理论支撑。

2.托生于田野之间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其独有的地方性艺术语言呈现出有别于中国传统主流艺术范式的“美的形态”;亟待专业性的艺术评论人才,以艺术评论来促进和深化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作,揭示其中瑰丽迷人但有距离感的“方言性”美学因子。

(二)国家艺术基金简介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 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三、培训安排

(一)培训时间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和《项目资助协议书》的相关规定,培训周期定为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0日与2022年7月31日至2022年8月7日,培训总时长共38天,其中,集中授课30天。

具体培训安排为:

2022年7月1日举行开班仪式

2022年7月1日-2022年7月30日(集中授课)

2022年7月31日-2022年8月7日(采风、调研)

(二)项目实施地点

1、集中授课地点:湖北武汉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

2、项目交流、采风、创作等艺术实践地点:湖北恩施利川

(三)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艺术批评观》、《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评论话语》、《中华多民族艺术批评理论的交融与交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艺术评论的优秀遗产》等。

(四)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主要针对学员课业完成的质量进行打分,具体标准(以百分计):出勤占20%;阶段创作(论文、草图、方案、演出小样等)占30%;最终完成创作占30%;参加展览、发表作品或参加汇报演出占20%。经评定、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

(五)师资力量

师资团队简介:

1.项目负责人:彭修银

2.项目联络人:王芳

(六)培训成果展示

学员优秀作品将于2022年8月下旬在武汉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进行结业汇报。

(七)学员管理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学员入选后,将针对每位学员实施跟踪管理、阶段检查与结业评价。在培训中学员发生下列任一情况,取消其培养计划:

1.严重违反国家法律和培训有关的规章制度的;

2.在学习中给培训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

3.在学习、创作实践中,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

4.出勤率低于培训周期90%的。

四、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遴选

本培训项目面向全国招收高等院校从事少数民族艺术评论教学人员及各省、市文联、文化和旅游厅局从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评论优秀人才。通过竞争择优入选学员20名。入选学员的年龄原则上为45岁以下,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在职青年艺术人才。同时,学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中的一条:

(1)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的;

(2)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

(3)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连续从事本行业工作满10年以上,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二)录取方式

学员遴选由项目主办单位组织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在指定时间内投送的申报材料的学员进行筛选及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报送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核,确定最终入选的学员。录取名单将公布于“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艺术评论人才培养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并以电话、邮件形式通知学员本人。

五、报名事项

(一)报名时间

2022年5月26日-2022年6月3日

(二)报名方式

(1)申请人请于2022年6月3日前将报名表和相关附件材料发送至项目组邮箱(邮件标题为“姓名+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评论人才培养报名资料”);

(2)如由评论单位推荐,需附寄单位推荐信与报名材料一并发送至项目组邮箱(可发扫描稿);

(3)2022年6月20日前主办单位将通过电话、邮件通知录取人并寄发录取通知书。

(三)报到方式

报到时间:2022年6月30日(早9:00-晚6:00)

报到地点: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接待中心

六、其他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培训费用

本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参加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往返交通费、培训期间的食宿、学习费用均由项目主体承担。关于交通费报销请参见附件《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

(二)联系方式

报名工作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单位: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电话: 027-67842812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民族大道182号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430072

咨询及材料报送邮箱:469155029@qqcom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邮编:430074

版权所有© 2016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鄂ICP备05003346号  公安备案号:420111020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