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监察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廉政要闻    正文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07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燕山脚下,国风浩荡,文脉不绝。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

  走进国家书房,总书记的目光望向顶部中央藻井内的星空穹顶。穹顶上,宋代石刻天文图展现古人智慧,星汉灿烂、浩渺深邃;书房内,15组巨型书柜陈列近3万册新中国精品出版物,思想的星空蔚为大观。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

  次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强调,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10年前的8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

  清醒冷静的叩问,贯穿着对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远虑深谋。

  这是全新历史坐标下的重大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应当如何凝心铸魂、高举旗帜?

  这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时代呼唤: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想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应当如何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这是赓续历史文脉的高度自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当如何主动作为、再谱华章?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中心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气象日新。

  正本清源,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2013年11月,北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在这一正式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的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席话振聋发聩:

  “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格局深刻调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

  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

  两度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认识迷雾,校正了工作导向。

  方向明,则思路清。一项项针对性举措应运而生: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坚决反击各种歪曲丑化亵渎英雄烈士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制定出台英烈保护法;重拳整治网络生态乱象,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网信管理工作体系;制定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刚性的法规制度为全党开展宣传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撑……

  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守正开新,鲜明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是“两个结合”重大论断首次正式提出。

  此后,“两个结合”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

  在武夷山下的朱熹园表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殷墟强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持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不断深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固本培元,从赓续历史文化中坚定自信——

  四川眉山,三苏祠。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千年古祠,深有感触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在总书记心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前往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肯定“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深入上海杨浦滨江,强调“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在岳麓书院同师生亲切交流,勉励“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来到云冈石窟,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涵养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复兴伟业凝心聚力。

  纲举目张,为文化强国建设擘画蓝图路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

  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明确“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言“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隔72年再度召开指引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座谈会,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心系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地标、探寻文明根脉,对“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念兹在兹;

  重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求“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一次次在出访时做“文化代言人”,一次次在主场外交中展现中华文明博大胸怀,生动诠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掀开崭新篇章。

  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加强思想武装,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走进北京图书大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图书”专区前,《习近平著作选读》摆放在醒目位置,吸引了许多读者驻足阅读。

  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权威教材,今年4月3日,这部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名义编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正式出版发行。

  同一天,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一场新的学习竞赛”拉开帷幕。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以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武装推进事业大发展。

  从历次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到成立中央宣讲团开展基层宣讲,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理论学习氛围愈发浓厚。

  深化理论研究,推进体系化、学理化建设,是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的基本前提。

  步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果丰硕,哲学社会科学界把握理论本质、探究精神内涵,对党的创新理论认识不断深化。

  2019年1月1日,一个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新思想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亮相,上线三个月注册用户就突破1亿人。

  《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百年大党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让理论更加生动可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新载体新阵地助力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深入基层;中央主要媒体推出的“第一观察”“一见”“时政新闻眼”等品牌栏目,让理论普及范围广度不断延伸……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学习热潮涌动神州。

  如今,一堂堂大众理论公开课在年轻人中引发“追剧”效应,理论学习辅导读物上榜“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党的好声音化作社会最强音,直达人民心间、回响在中华大地。

  鼓舞精神士气,全国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国之盛典,激发起亿万中华儿女爱党爱国的澎湃共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聚焦重要节点、重大活动,推动党心民心交融、国威军威彰显,汇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用整整一天时间,前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实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3年后,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同志,把集体学习的“课堂”从中南海搬到媒体融合发展第一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先后出台,以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主流媒体在时代变革中“破茧蝶变”。

  各大媒体“报网端微”百花齐放,文图音视竞相发力,通过创新手段、全媒呈现,记录下脱贫攻坚的感人瞬间、勾勒出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以一件件精品力作,汇聚奋进力量。

  人在哪,凝心聚力的重点就在哪。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十多年来,无论是举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活动,还是开展“净网”“清朗”等专项治理行动,网络健康文化加速培育,不断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涌现——

  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一场以“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思政课正在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向老师和同学们招手致意,坐到了同学们中间,一同倾听讲授并参与讨论。

  在师生们热烈掌声中,总书记从中国走过的不平凡之路说起,讲到延安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改革开放的惊雷划空……他勉励同学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从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座座精神丰碑,为时代新人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先后印发,到“时代楷模”“中国好人”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时代强音;

  从《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印发,到全方位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创新方式方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日益完善;

  设立烈士纪念日,颁授“七一勋章”“共和国勋章”,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

  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引领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坚定信心、强化自觉、提升素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在田间地头,“新农人”们寒耕暑耘、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工厂车间,新一代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以不懈钻研让“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闪耀世界;在体育赛场,运动健儿们顽强拼搏、争创佳绩,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在救灾一线,无数年轻面孔冲锋在前、逆行出征,救人民群众于危难之间……

  推动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浙江余杭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几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遗址的历史地位作出重要论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作出重要指示。

  3年后,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历史担当,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来抓,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从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从《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因电视剧《觉醒年代》而广为人知的3位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墓前,放满了写给先烈们的信。

  一部部充满力量的文艺作品,奏响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影视作品《长津湖》《山海情》等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人世间》《雪山大地》等文学作品展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复排歌剧《党的女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创新形式再现英雄形象……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放眼神州,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各类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东方文明古国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讲好中国故事,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高——

  2023年4月,春天的广州,繁花似锦。坐落在白云山麓的松园依山傍水,别有风情。

  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临水而坐,观景品茗。千年古琴奏出一曲《高山流水》,两国元首一起欣赏。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两天里,我们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了对现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了解。”马克龙深有感触地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在海外引发热烈反响,为各国读者开启一扇扇观察和感知中国的窗口;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等文献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京剧、昆曲等洋溢着“中国风”的演出不断亮相国际舞台,国产影视剧海外热播,舞蹈、杂技、美术以及民间文艺接连走出国门;

  “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品牌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中华文化魅力热潮;

  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惊艳世界,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

  一个亘古亘今、日新月异的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守正创新的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以文化之声唱响中国故事、以文化之魂凝聚价值共识、以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绽放出的新的时代光芒,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在新形势下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奏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华美乐章。

  矢志远大、放眼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河南安阳殷墟,洹河蜿蜒,甲骨呈奇。

  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

  步入殷墟博物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此行深意:“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目光穿越千年,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怀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加深对文化繁荣、文明创新的关切和思考——

  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到访古城苏州,感受文化赋予经济发展的充沛动能;走进陕西汉中市博物馆,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蘸满历史的笔墨,继续书写新的历史。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标定目标,明确任务。

  肩负新使命,坚守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今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山西运城博物馆,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2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察,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

  展厅里,总书记频频驻足,有时看完正面,还缓步绕着展柜,察看文物的不同侧面细节,感慨道:“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自信,才能自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在自己选定的路上昂首阔步。

  肩负新使命,坚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

  今年5月,古城西安迎来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各方宾朋。

  明快有力的古代佾舞、绚丽婀娜的芙蓉花舞……紫云楼前,一场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唐朝传统迎宾礼,展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中外嘉宾汇聚一堂,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真诚呼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当晚的文艺晚会上,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同台诠释美美与共,来自不同文明的古老乐器共同奏响和谐之音,不同国度的文明记忆、文明图景,在华夏大地上汇集。

  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

  “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诠释出中华文明的大格局大气象。

  肩负新使命,更加自觉坚持“两个结合”——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以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刻系统阐释——“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新征程上,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真理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以复兴之志凝聚磅礴之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站上新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意气风发、昂首前行,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记者张晓松、朱基钗、王子铭、王思北、孙少龙、徐壮)

来源: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310/t20231006_297763.html

编辑:郭琳   审核:肖强   上传:蘧晋


Copyright  © 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纪委办公室、监察处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行政楼五楼) 邮编: 430074 电话:027-67842644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