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和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
①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瑰丽多彩,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体系。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②民族区域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及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在祖国大家庭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这是一项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目前中国共建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同时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还建立了1256个民族乡。
-
③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信仰崇尚文化
信仰崇尚文化主要指宗教信仰、吉祥崇尚和禁忌习俗,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崇尚。如信仰原始宗教、道教、萨满教、民间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吉祥崇尚是一种与信仰和禁忌相联系的意识观念,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把某些事物作为吉祥事物的好兆头加以喜爱和崇尚,以期吉兆应验。
-
④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物(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少数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承载着各民族的灵魂和历史记忆。
-
⑤中华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非物质或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类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化遗产、语言、表演艺术和节庆活动宗教仪轨和社会活动、
宇宙观和知识体系、关于自然的信仰和活动。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是以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当地土著和进入该地区的汉人、
濮人、楚人、乌蛮等族群,大约自唐末五代以后逐渐形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
①悠久的历史
土家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掘证明,清江流域、酉水流域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在汉文史籍中,不同历史时期对土家族及其先民的称呼有所不同,商周时称“巴人”,
汉晋时称“武陵蛮”、“五溪蛮”,宋朝时称“土人”、“土丁”等。
-
②悠久的历史——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管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五代(初为羁縻制度),发展于宋,完备于元、
明(由羁縻制度发展成为土司制度),终止于清,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 元、明、清各代,时达八百余年。
-
③山地经济
土家族居住的武陵地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400-1500米之间,境内重峦叠嶂,河流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很适合发展农业、林业和各种副业生产。土家族原事渔猎,
并烧畲耕山,以后受汉族影响,从事牛犁耕作,兼营林副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土家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经济习俗。
-
④灿烂的文化——西兰卡普
土家族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意为“花铺盖”。其织法是以棉纱为经,各种彩色粗丝、棉毛为纬,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织出各种绚丽的图案。主要用作被面及室内装饰。传统的织锦图案主要有动物、
植物、几何纹样、及表意的“字”类等图案,达百余种,极富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堪称土家族艺术之花,在我国民族织锦艺术中独树一帜。
-
⑤灿烂的文化——室内陈设
普通老百姓家中一般比较简单,上层统治者家中的摆设则相当豪华,家具选料考究,做工精致,雕刻图案栩栩如生。有三滴水床、洗脸盆架、虎腿圆桌、小矮凳 、
书桌、梳妆台、衣柜、亮柜、茶几、桐油灯座等。
-
⑥灿烂的文化——音乐舞蹈戏曲
土家族的歌曲,有劳动号子、山歌、梯玛神歌、小调、哭嫁歌、咂酒歌、灯歌、上梁歌、儿歌等。器乐有吹奏乐和打击乐两种。 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有跳丧鼓、摆手舞、
八宝铜铃舞、梅山舞、跳马舞、操旗舞、八幅罗裙舞、玩耍耍、跳花灯、玩龙灯、玩蚌壳等。戏曲主要有傩戏。
民族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研究价值为一身。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既有实用的特点,也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
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艺术大家庭中别具一格的瑰宝。展出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大多为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一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们或风姿古朴,或自然清新,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民间艺人高超技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
-
①绚丽多姿的织锦艺术
织锦是少数民族艺术最具特色的工艺品之一,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审美观念不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或华丽典雅,或朴素大方,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
②神秘华丽的刺绣艺术
刺绣工艺主要有平绣和挑花等数种。平绣表面光亮平滑,清秀鲜明,各地广泛流行,以湘西、黔东、川南等地最为流行。苗绣被誉为中国刺绣中的一朵奇葩,其图案多为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黔东南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凸绣、
绉绣、辫绣、缠绣、卷绣、堆花、贴花、抽花、打子等工艺等独特技法,是我国织绣工艺中的宝贵遗产。
-
③烂若群星的民间蜡染艺术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之一。宋代以后,蜡染工艺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但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并逐步发扬光大。蜡染的工序主要有点蜡花、浸染、晾晒、蒸煮等程序。
苗族是至今仍然广泛使用蜡染的民族之一。蜡染风格独特,构图讲究,艺术风格或绮丽工整,典雅华丽;或流畅精美,气韵生动。
-
④匠心独运的民族雕刻艺术
少数民族地区的刻雕艺术根植于民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造型大胆夸张,重在传神,它们华美绚丽,神秘古朴。有的传达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有的演绎本民族的民俗活动,
有的传递远古祖灵崇拜的信息,文化内涵深厚。
-
⑤巧夺天工的民间编织艺术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人类的起居、生活记事都与竹、柳、藤、草等为材料的编结有关。它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工艺品。这里展出主要有壮、土家、
毛难、黎族等民族的部分编结艺术品。
-
⑥精美繁复的银器铸造艺术
银饰在少数民族地区是贵与美的象征,每逢重大节日,银饰满身,光彩熠熠。银饰工艺精美复杂,是民族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的部分少数民族来说,
是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活化石”。因民族、地区而异,形式各具特色。银饰按其用途可分为头饰、耳环、项圈、手镯、戒指、足钏等。
-
⑦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代以后漆器的时兴发达,对彝族社会的文化艺术有很大的促进,彝族先民吸收了髹漆工艺,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漆器艺术。
彝族漆器色彩通常有红、黑、黄三色,在彝民心目中红色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贵庄重,黄色代表美丽光明。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彩明快艳丽。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无论是驰名于世的纺织技术、黎锦服饰,还是独特的文身习俗、钻木取火技术、刻木记事方式等,
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展览以馆藏实物为基础,辅以相关技术手段,力求再现已经或即将消逝的黎族传统社会生活的面貌,全面反映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为保护传承弘扬黎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
①环境与历史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的广大热带地区,这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早在秦汉时期便与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清时期,海南岛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偏僻山区的黎族仍然过着“巢居火种”的原始生活,其他地区则已经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
-
②方言与服饰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因方言差异有“哈”、“杞”、“润”、“美孚”、“赛”等五大方言区。黎族传统妇女服饰各方言区差异较明显,多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
束发脑后,插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下着形式不同的腰布。
-
③经济生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逐步形成了以畜耕农业为主,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为辅,采集、捕捞、狩猎也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农业。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同时,也存在部分带有浓厚原始社会遗迹的“合亩制”生产方式。
传统手工业种类主要有纺织、编织、独木器制作、原始陶器制作等,多数还属于家庭手工业。
-
④风俗习惯
黎族以食大米、薯类为主,杂以少量蔬菜和野生可食植物熬煮进食,喜好饮酒。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龄青年男女常以“对歌”或“隆闺”的形式自由交往。丧葬以土葬为主,丧仪和禁忌各地有异。
流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黎族人民由于没有文字,在黎族地区流行一套特殊的记事传信方式。
中东南地区主要分布有壮、侗、黎、苗、土家、畲、仫佬、毛南、京、高山等民族。由于历史上与汉族交往频繁,一些地区仅在喜庆节日等特殊场合,穿着传统民族服装,而在偏远的聚居地带,传统民族服饰特征则保存较为完整。这些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基因,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和美学的价值。
-
①瑶族服饰
瑶族支系众多,有"盘古瑶"、"茶山瑶"、"红头瑶"、"平地瑶"、"白裤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各支系妇女的服饰差异很大,有的上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裙子;
有的着长可及膝的对襟上衣,腰束长带,下身穿长裤或短裤。有的在衣领、衣袖与长裤裤脚上还绣有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有的还在衣服上饰银牌。
-
②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以自纺自织的侗布为主。湖南通道和广西三江、龙胜等地的侗族妇女,上衣大襟无领,衣裤都较宽大,无纽扣、束腰带、挽头髻、包头帕;贵州黎平、从江和广西三江接壤地区的侗族妇女冬春穿右衽衣,
夏秋穿对襟衣、衬胸襟、挽偏髻,上插银簪,下身穿裙,裙长及膝、裹腿、穿卷鼻云钩鞋。侗族男子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已与当地汉族相似。
-
③仫佬、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特点深受周围汉、壮族服饰的影响,尚青色,女上衣为素面右衽衣,下穿长筒裙或裤子,男子服饰与汉族无异。京族服饰式样独具特色。妇女上穿菱形遮胸布,外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
下着长而宽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淡色的窄袖长外衣。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坦胸,腰间系带,下穿裤子。
-
④壮族服饰
壮族服饰大多和当地汉族类似。在广西西北部的山区,壮族服饰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特色,老年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腰带,也有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
喜戴银首饰。壮族男子都穿与当地汉族类似的唐装。
-
⑤苗族服饰
苗族分布广泛,支系众多,表现在服饰上也各有差异。尤其妇女服饰各地差异非常大,表现在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服的颜色和绣花的图案,以及裙子的有无和长短等等。不仅省与省之间,
而且县与县之间,甚至寨与寨之间都各有特点。
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台湾少数民族服饰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展览打开了一扇了解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窗口,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更好地传承弘扬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展出的台湾少数民族14个支系28套服饰,由时任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协会”秘书长戴锦花女士于2013年10月22日捐赠给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支系众多、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的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广东和海南等地区,与其他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种地域分布造成了苗族各支系之间在语言、习俗、服饰上差异较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苗族与周边民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
-
①苗族起源
苗族的历史与汉族的历史相伴而生。传说其远古祖先为炎黄时代的蚩尤。自有了汉文史籍记载,苗族先民就先后以“有苗”、“苗民”、“三苗”、“南蛮”、“武陵蛮”、
“五溪蛮”、“红苗”、“黑苗”、“花苗”、“生苗”、“熟苗”等称呼出现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苗族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足迹遍布中国的整个南方。
在苗族曾经居住过或正在居住着的地方,发现有大量的考古文化遗迹,代表了苗族古代的文明。
-
②村落建筑
苗族一般聚族而居,村寨多选在依山面水,树木繁茂的地方。传统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树皮、茅草盖屋顶。黔中和黔西地区也有用薄石板盖屋顶的。
房屋的形式各地不一,有平房、楼房、吊脚楼、杈杈房等。
-
③饮食文化
苗族的饮食习惯各地有所不同,因其经济多样,各地的主食结构也不一样,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的苗族以大米为主食;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
燕麦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辣食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酸汤鱼、酸菜、酸辣椒等,打油茶是苗族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
④宗教信仰
苗族信奉巫术,崇尚鬼神,苗族巫师是沟通神人的桥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苗族群众的尊敬;苗族也信奉图腾崇拜,各支系有自己的图腾,如枫木、蝴蝶、盘瓠、龙、鸟等;
苗族的祖先崇拜也很突出,各支系的苗族都有自己的祖先神,如黔东南的姜央,湘西的傩公傩母、接龙神等,对祖先神的祭祀仪式非常隆重。19世纪中期以后,一些西方基督教、
天主教传教士进入部分苗族地区传教,使得少数苗族信奉上帝,不再信巫鬼。
-
⑤婚丧习俗
苗族传统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不婚,青年男女恋爱较自由,各村寨都有为他们准备的专门活动和场所,如踩花山、跳月、姑娘节、芦笙节、游方、会姑娘等,都是适婚青年择偶的好时节。
苗族以前实行“还娘头”的姑舅婚,现已废除。有些地方实行的“不落夫家”的习俗,现在也已经改变。 苗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有很多种,如树葬(贵州剑河县摆久乡)、悬棺葬(惠水、罗甸、望谟等地)
、火葬(非正常死亡)、土葬等,现在基本上全部实行土葬,只是在丧仪方面有些细微差别。
-
⑥服饰文化
苗族分布广泛,支系众多,表现在服饰上也各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型,即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每一型下又分若干款式。常服和盛装差别很大。
-
⑦兵战文化
苗族传说中的祖先蚩尤被喻为战神,苗族先民是历史上最早制作兵器的民族,尚武精神流传至今。由于其善战并精通武术,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战将及勇士,特别是在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谱写了壮丽篇章。
-
⑧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传说史诗)
苗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作了无数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来源于苗族民间,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苗族生活气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
-
⑨ 科技文化(武术与医术、文字)
苗族的科技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根据文献史料记载,苗族是最早制造兵器的民族,也是最早制定刑法的民族;苗族的武术与医药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在民间发挥作用;
苗族的古老文字留给我们的是许多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