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π”字型人才?拆开来看,下面的两竖代表拥有两项专业技能,上面一横则是指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大学时光里,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8级的周欣宇就在不断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如今周欣宇已成功保研至南京大学,他曾连续3年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吴泽霖奖学金二等奖,获第1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同时还是校级创新标兵、“三好”学生、自立自强之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志愿者。此外,他在导师商世民教授指导下撰写的文章——《非遗文创为脱贫致富插上翅膀》发表在《光明日报》,文章还被中国青年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网站转载。在大家的眼中,周欣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π”字型人才。
随心而行,热爱生活
谈及自己是如何走上艺术学习这一道路上时,周欣宇说是心中热爱在引领自己前行,犹如一束指引方向的光,在热切追随中不断进步。
在周欣宇的大学生活里忙碌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但这并非是拼命的内卷,而是在追寻热爱的脚步中,去行有意义之事。在他的寝室桌前贴了这样一句话——“了解你的专业,抓住身边的机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讲道,每个人在进入大学之后,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始在某一个研究领域进行探索,但是除了按照培养计划课程学习,积极参加专业竞赛,我们也可以去尝试拓宽能力边界,将自己所热爱的方向与专业学习进行融合,努力成为一个交叉学科人才。
而他就在设计和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艺术文创。在周欣宇看来生活之中处处是文创,而生活这位优秀的老师,常常带领他在四处的旅行中,去发现艺术文创的痕迹,在不同的城市肌理里体会观察,用镜头记录下烟火气,而这些人文基因也成为了他在设计中所需的思考与启发。
因为热爱,学习与生活的界限被他淡化,相辅相成,同向同行。
不断追问,敢于挑战
“有着远大的理想,但也问自己是否有选择的权力,以及如何去争取选择的权力”。在大学的时光里,周欣宇的耳边始终萦绕着这样的一句话,敦促他不断进取,做着一个理想主义的实干家。
保持一颗不断追问的心是周欣宇学习过程中最为注重的一点。早在初入民大美院的一次学长学姐分享会上,他就被历届优秀同学的事迹所感染,暗下决心要用大学四年时光走出自己的风采。“不会的东西去补充,不够的能力就去提升”,他不时向学长学姐讨教学习经验,主动加入导师工作室参与项目,不断实习自我超越,尽力做好手中的每一项任务。
当提到准备保研的这段经历时,他说最关键的还是自信。“只要敢于拼搏,不给自己下定义,其实我们都有无限可能”。在夏令营、预推免等考核当中,他身边出现了许多来自其他双一流名校的同学们,但是周欣宇并没有感到怯懦,而是将自己在民大的所思所想、所学所得一一展现,最终用实力争取到了宝贵的offer机会。他想说其实无论大家来自哪个学校,优秀的标准总是多样的,大家需要去在自己的大学四年中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挖掘并拓展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无限的可能性。
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唯有奋斗方可跨越,在他看来朝着优秀迈步永远都是进行时。
积极尝试,向美而生
周欣宇也是一个不愿停下来的人,他明白只有不断的努力、不断尝试、奔跑起来,才会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大一时,稍显青涩的他重拾曾经坚持多年的主持技能,加入了学校和学院的主持人团,参与主持学校诸如迎新晚会、民舞大赛、朗诵大赛等文艺活动,还曾代表民大随光·音主持人团的同学们前往北京参加国家民委举办的青年读书演讲活动。除了在文艺活动中发光发热,他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志愿者工作,不仅多次参加学院组织的“伴飞”志愿活动,还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担任了田径赛事志愿者。对于周欣宇而言,每一次的积极尝试,都是在向着更加完美的自己迈出步伐。
回望过往,周欣宇给出了3个关键词来概括自己的大学时光。第一个是“艺术”,是热爱的艺术引导他,成就他。第二个是“进取”,主动探索,主动寻找机会,主动争取选择的权利。第三个词是“幸运”,遇见民大的老师为自己指明方向。他寄语学弟学妹们:“我们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路在脚下,祝愿大家都能找到引领自己前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