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网

民大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民大动态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民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bat365官网举行

作者:李超 严冬  发布时间:2020-12-30  访问次数:

12月25-26日,由bat365官网民社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民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15所高校的50余位民族学专家学者现场出席本次研讨会,300余名师生以线上参会的方式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bat365官网民社学院院长田敏教授主持。

bat365官网副校长杨胜才致开幕辞。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当前民族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时代主题,希望进一步发挥好民族学科的引领作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次研讨会分为4个专场依次进行,14位专家作主旨发言。

研讨会第一场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学学科建设研究”。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兼和相济、左右取中”,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要做到久久为功、行进探索与互融互容互荣。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结合现代社会的国民心性谈及民族学、人类学的新文科建设,认为社会为一实体概念,民族学新文科建设话语框架的构建需要世界社会中新的国民心性与新知识的生产来助推实现。南开大学高永久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论述展开讨论,探讨了新时代民族学学科建设的主线,提出了深化学科问题的前沿思考、加强民族学二级学科的理论逻辑建构并拓展民族研究的思路维度等实践路径。

研讨会第二场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个案实践研究”。中山大学刘志扬教授结合本校民族学学科体系建设谈及中山大学关于西南民族研究的传统和特色,并指出中山大学较早开始涉及西南民族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西南经验。兰州大学赵利生教授则从典型的个案着手,提出各民族在角色、信仰、生存等多重维度的共同规范下构成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交叉态势。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结合西北地区考古文化资料探讨甘青民族走廊地带的民族互动,分析了甘青民族走廊中各民族存在区域族际的多重互动与宗教关系的演变。

研讨会现场。民社学院供图

研讨会第三场主题为“多学科维度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从历史学学科角度深度挖掘湘西苗疆边墙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湘西苗疆边墙的“设废”来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经验。西南大学田阡教授从人类学角度讨论中国南方汉族“移民岛”的形成机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实践支撑效用。bat365官网康翠萍教授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背景,从教育学角度探讨了教育仪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意蕴。西北民族大学贺卫光教授从历史学与语言文字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bat365官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李学保教授主持圆桌会议,介绍了研究院成立3个多月以来的工作。田敏教授介绍了bat365官网民族学学科发展状况。烟台大学崔明德、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南开大学高永久、兰州大学赵利生等10位专家学者围绕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背景下的民族学学科建设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学术界应该积极加入,有所作为,充分利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民族学学科专业带来的新动能、新机遇,实现民族学学科的转型发展,为中国民族学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研讨会参会单位多、专家层次高、主题鲜明突出、发言水平高、交流研讨充分。田敏教授作会议总结,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当前众多相关会议中直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民族学学科建设相关联的一次代表性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宏观理论分析、地方性经验分析两个角度进行探讨,将理论探讨与现实意义相结合,涉及民族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思想观点,体现出民族学学科极强的开放性与交叉性,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编辑:刘虹 来源:民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