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山大学教授张应强应邀做客“泽霖讲坛”

发布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  

1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应强应邀做客“泽霖讲坛”,在bat365官网学术交流中心开展题为《我的人类学治学之道》的学术交流分享会。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柏贵喜教授主持讲座,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

张应强教授根据其治学之路,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治学心得体会。他提出了治学的几组关键词:眼界与心量、学理与学脉、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概念与实践。


学术眼界与心量是每一位学者做好研究、做深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唯有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海量阅读学科经典著作方能拓宽自己的学术眼界与心量、提升自己探索世界的纬度与深度。学理与学脉是基于学科传统进行学科创新的根本。学术薪火相传便在于学有所本。所有的学术创新皆是在学理、学脉的支撑下,在前人学者的步伐下稳步推进的。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是学术选题的重要原则。既要把握好学术研究前沿,避免自我局限,又要积极实践,在细微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人类学关心日常,并以文化指称日常。若概念太多,常常会抹杀我们作为人的情感触觉,因此长期深入田野调查是指引学者区分常态与非常态的重要实践方法。填补学术空白常是学者们做研究时力图要达到的创新点,但往往“填补”的前提是需要对学术史进行充分的梳理与了解。学术对话的逻辑前提是经验事实,而这更需要我们将田野做深做透。

讲座尾声,张应强教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轻松欢快的交流。最后,柏贵喜教授对张应强教授以自身经历讲授人类学治学经验的精彩讲述表示感谢。至此,讲座圆满落幕。

张应强,曾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民族学教执委副主任。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1990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师从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泽霖先生,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山大学明清社会经济史方向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地域社会变迁与人群认同等问题上,长期在贵州清水江流域就清代以来的木材贸易、族群关系及地方社会展开田野工作。主要著作有《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清水江文书》等。

文:周枫婷/图:朱芷轩


  

 
     
版权所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