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寻访 > 正文

向文胜:愿做一颗种子,坚守祖国沃壤

时间:2021-07-18 作者: 来源:

1989届化学专业(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本科生向文胜

东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模范教师

身为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领域的杰出人才,bat365官网1989届化学专业(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本科生向文胜投身教学一线,悉心培育英才,在黑龙江大地默默奉献二十余载。他28岁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973技术骨干项目2项,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1项,获得授权16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率领团队建立了高效发现农用抗生素的新技术体系,成功获得了70余个微生物新属、新种及230余个新骨架、新结构活性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东北农大霉素”被国际著名科技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评为2012年度“热点研究化合物”。2015年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19年9月5日,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在会议中发言的向文胜

不言弃,不放弃

斐然的成就背后,是向文胜为了科研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矢志不移、默默奉献。为了热爱的事业,他不惧疲倦,纵然途中有再多的困难,也无法阻挡他求索的脚步。199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的向文胜因就学期间表现出色继续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学科研之路。在边教学、边科研的日子里,向文胜时刻告诫自己要在做好本职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充实自己。短短数年间,向文胜攻读了中国农业大学农药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出色地完成了在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并创建了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化工学科。

最初开展科研的岁月是很艰苦的,但向文胜从不言弃,无惧困阻。没有实验室,他就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去借;缺少经费,他就自掏腰包、开源节流;没有助手,他就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干……“科研总得面临这些问题,”向文胜说,“不用抱怨,我们要有的是一份全力投入到科研中的初心。”正是这份初心,鞭策着向文胜不断潜心钻研,在看似单调的工作与实验中一步步地提升自己,完成一个又一个科研攻坚。每每问及向文胜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时,他总会说一句话:“喜欢,还是喜欢。”

“老向”的严

“老向”这个称谓在向文胜的团队中广为流传,是助手和学生们心中最能表达对团队领军人向文胜敬佩之情和亲切之感的绰号,不过科研工作中的向文胜严格更多于亲切,常让大家心生畏惧。

在“老向”的团队里,有一份《向文胜实验室研究生毕业管理规定》: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至少有2篇SCI论文接收或1篇SCI论文影响因子大于4.0;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至少1篇SCI论文接收;从一年级下学期7月进实验室至三年级下学期5月期间,早7:30分到实验室,晚9:30分离开实验室且每周至少工作6天……

严,一字千钧,诠释在“老向”对待科研的行动上,铺陈在“老向”对抗难题的态度里,体现在“老向”对话学生的言语间……“我们是真怕老向的严,但更爱老向的严。毕竟,要不是他那么严格,也绝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成长和成绩……”2011年,向文胜的学生张继即将毕业之时,浙江一所高校抛出了橄榄枝,愿以2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让他过去工作,但被张继拒绝了:“我就想留在老向身边,因为跟他在一起,我才能做出点事来!”

向文胜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耐得住寂寞,有所为而无所求,执著于每一个过程而不执迷于个人得失”,这是向文胜在工作中一直坚守的人生信念,他也始终如是践行。

年复一年的时光里,向文胜放弃了太多和家人团聚的机会。365日,日复一日,晨起五点开始工作,日夜相继,他不仅毅然放弃了身为“龙江学者”特享的每年两次的休假机会,甚至在爱人生产、母亲去世之时都没能陪在家人身边,只把愧疚暗自埋藏在心底,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向文胜的妻子深深理解自己的丈夫,带孩子、照顾老人,一人挑起家里的大小事情,无怨无悔地支持、陪伴着自己的爱人。“虽然家里什么都指不上他,但是我看到他做起实验的潇洒,想到他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苦累都算不上什么”,她自豪地说。

在向科研进军的同时,向文胜始终不忘自己为人师表的使命。他眼界宽阔,立足国际化目标,潜心高层次人才培养,目前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以及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研究生培养合作关系。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已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在向文胜的心里装的始终是他的学生、他的科研,是国家民族的科技进步,无畏名缰利索的羁绊,尽心智于事业,其情至深、至纯。

回首二十多年在生物化工领域的求索之路,向文胜感慨良多:“不论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教师还是学科带头人,我的内心感受总是一样的:我愿做一颗种子,在龙江生根、发芽、开花,依然、始终、永远!”种子精神是向文胜一路走来潜心教研、敬业登攀的生动写照,是他执着不悔、用成果润泽龙江的坚定志向,是对这位“龙江学者”最好的诠释和解读。

饱满的种子,从不仰羡更辽阔的沃壤,只身甘守着黑暗中萌芽的寂寥,积蓄着能量、奉献着韶华,待到成熟时,仍坚守在黑土大地,不惜融化自己,默默地、默默地,为祖国奉献自己……

(编辑:吴皓楠)

上一篇: 没有了!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2016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鄂ICP备05003346号